信徒的足跡:第一章:聖城陷落


信徒的足跡
 第一章
 聖城陷落
Per Fidem Intrepidus

老人戰戰兢兢的站在兩行衣衫不整、蓬頭垢面的士兵中央,渾身不自在。騎著白駱駝向他走近的將領,身上披著骯髒的袍服,溫文地問眼前的老人,哪裡是所羅門的聖殿。

老人馬上為他引路。眾人來到聖殿後,將領嘆氣道:「狀況真糟糕呢!來人!馬上清理這些廢物和碎石!」

老人有點驚訝,輕輕問將領:「這個聖殿是由猶太人的先王所興建的,但它對你們有什麼特別意義嗎?」

將領回答:「我們的最後一位先知穆罕默德,曾經來到這個聖殿外邊,升天謁見往日的一眾先知。穆罕默德帶領我們認識阿拉,而我們作為穆斯林,也將會帶領世界認識伊斯蘭。」

待了一會,老人遵照穆斯林將領的要求,帶領眾人參觀聖墓教堂(Church of Holy Spulchre)期間,兩人談論神的奧秘––人是耶路撒冷的教長(Patriach),地位崇高,是東正教的宗教領袖。他驚覺身邊的外族人,居然信奉同樣的宗教!只不過,這些穆斯林的教義太過簡單了,感覺上伊斯蘭教是東正教的簡化版本。

忽然,將領說:「禱告的時間快到了,你可以為我找一個合適的地點嗎?」

「這裡是教堂,不就是很好的祈禱地點嗎?」

將領說:「要是我在這裡跪下來祈禱,恐怕這座教堂將會變為我們的聖地。」

老人不太懂他的意思,但是也不敢追問,因為眼前可是耶路撒冷的征服者啊!說錯了說話,或有殺身之禍呢!老人想了一想,說:「我們一起到外邊看看吧!」

最後,他們在教堂庭院停下。這位率領穆斯林征服了耶路撒冷的將領,其實是穆罕默德的繼承人(又稱哈里發)奧馬爾(Omar)。至於他所跪下來祈禱的地點,不久果然矗立了一座清真寺。

這一年是公元後637年。信奉伊斯蘭的阿拉伯人從東正教羅馬人手上奪取耶路撒冷後,無意中為日後的宗教爭紛埋下伏筆。

帝國的沒落
對基督教世界而言,耶路撒冷陷落(637)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衝擊。拜占庭帝國(又稱東羅馬帝國)更加難以接受這個打擊,但是稍為有些理智的人,其實早已猜到這個無可避免的結果。不久前,拜占庭帝國經歷了長達26年的戰爭(602628),雖然擊敗了強勁的對手波斯帝國(薩珊王朝),但是元氣大損,缺乏兵力和財力去對抗新興的敵人:穆斯林大軍。

與波斯交戰初期,拜占庭帝國的皇位落在殘暴的福卡斯(Phocas)手上,陷入血腥管治,人人自危。福卡斯本是軍中長官,但是他當上皇帝後,絲毫沒有防衛國土的打算,任由波斯大軍橫掃拜占庭帝國東面的省份如美索不達米亞、敘利亞、安納托利亞等地。非洲省的赫拉克利特(Heraclius)看不過眼,率領小隊出航前往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,發動政變。610年,盡失民心的福卡斯被群眾捉拿,拖到赫拉克利特面前。赫拉克利特問道:「這就是你治國的成果嗎?」福卡斯反問:「你治國的成果會更好嗎?」

赫拉克利特登基後,花了數年時間糾正行政過失及重建軍隊。到了6144月,波斯大軍圍攻耶路撒冷,一個月後洗劫聖城,引起巨大衝擊。赫拉克利特向天發誓將會率軍重奪聖城,但是拜占庭帝國需要一直等至622年才能夠正式出征討伐波斯。赫拉克利特用兵得宜,順利擊敗波斯,重奪所有東邊的省份。霍斯鲁二世(Khosrow II)死後,兒子卡瓦德二世(Kavadh II)投降,結束了長達26年的戰爭。赫拉克利特在困境中成功扭轉劣勢,擊敗最強的帝國之一,又收復了聖城耶路撒冷,向世界證明上帝依舊保佑拜占庭帝國。

同時間,在穆罕默德的領導下,阿拉伯人以信仰統一了阿拉伯半島,但赫拉克利特對此卻依然懵然不知。哈里發(Caliph,即穆罕默德的繼承人)阿布·伯克爾(Abu Bakr)和歐瑪爾(Omar)率領穆斯林大軍向外擴張,首先出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帶。身於敘利亞北部的赫拉克利特意識到阿拉伯人帶來的威脅後,匆忙召集了一支部隊,派出王弟西奧多(Theodore)迎戰。兩軍於迦巴大(Gabatha)交戰,拜占庭軍大敗。太巴列(Tiberias)、巴勒貝克(Baalbek)和霍姆斯(Homs)馬上投降。635年,穆斯林軍圍攻大馬士革,很快也佔領了這座城市。赫拉克利特再派出兩支軍隊迎擊穆斯林軍,但在賈比亞(Jabbia)一戰中,穆斯林軍又一次擊潰了拜占庭軍。

已經沒有一兵一卒可以送往戰場的赫拉克利特,終於明白阿拉伯人的軍力不容忽視,但是這一刻他連自身的安全也難以兼顧!赫拉克利特匆匆在安提阿(Antioch)大教堂舉行代禱儀式,然後登船離開。他最後一次望向安提阿,輕輕道別,滿臉是淚。

拜占庭就此永別敘利亞。

東正教分裂
事實上,敘利亞、巴勒斯坦與埃及的基督徒迅速投降,不是沒有原因。最主要的是,長達26年的戰爭,早已令人厭倦。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是赫拉克利特與霍斯鲁二世的主要戰場,長年的破壞和損失,也令到這個地區的抵抗能力大大削弱。

然而,另一個重要原因是,東方的基督徒,對赫拉克利特沒有甚麼特別的敬意。

基督教源自猶太教,本質非常不願意容納其他宗教,尤其是多神宗教;隨著時間過去,多神宗教衰落,基督教轉向攻擊所謂的異端學說。拜占庭帝國的國教為東正教,也當然希望透過信仰來統一子民 尤其是他們來自五湖四海,人人都屬於不同種族,所以宗教是最為能夠團結各人的方式。不過,神學討論破壞了整個計劃:4世紀的阿里烏教派一度引發爭議,令教會分裂。到了5世紀初期,生於敘利亞的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(Nestorius)認為耶穌的神性與人性分開,再一次引發宗教爭紛;後來聶斯脫里猛烈抨擊,於431年被定作異端。約10年後,亞歷山大教導學院中(Catechetical School of Alexandria),有人提出基督一性論(Monophysitism),令爭議愈演愈烈。

對中世紀的凡人而言,宗教好比現代的政黨(例如美國人普遍可以分為民主黨和共和黨),不單單是信仰,也涉及個人與群體的身份認同。不少敘利亞的基督徒成為了聶斯脫里派的信徒,而基督一性論也迅速植根於埃及。東正教教會竭力要各方達成共識,但是沒有一派願意作出最大的讓步。赫拉克利特本人也幫倒忙,委託教長思齊(Sergivs)尋求「中間路線」,化解恩怨,但思齊所提出的教義招來東正教派的猛烈抨擊,又遭基督一性論者斷然拒絕,兩邊不討好。憤怒的赫拉克利特決定親自下筆書寫教義,但群眾認為皇帝企圖凌駕上帝,結果當然更差。敘利亞群眾對帝國的印象,更是變得十分惡劣:赫拉克利特只不過是打算借宗教之名打壓異己!

如是者,不知不覺間,雙方之間的宗教裂縫,早已無法修補。

宗教以外,錢財也是重要因素。早在6世紀,查士丁尼一世為了重建統一東西兩面的羅馬,先後在中東(對抗波斯)、北非(征服汪達爾人)和意大利()打仗,所以一直向臣民徵收重稅。接壤波斯的敘利亞,也一直受到波斯侵襲。敘利亞人看到希臘人在君士坦丁堡舉行的儀式隆重而奢侈,當然不滿意帝國沒有花錢改善敘利亞的防衛系統。事實上,有部分居住於東方省份的東正教教徒,也覺得阿拉伯征服者的稅務比以前輕,而且阿拉伯人掌控紅海的水上貿易路線,一度改善敘利亞等地的貿易。

活在異教徒的統治下,實在太美好了。

因此,自620年至640年這段時間裡,阿拉伯人在敘利亞和埃及一帶鮮有叛亂的問題,反而遇到不少渴望皈依伊斯蘭教的當地人 - 穆斯林的戰功,明顯是獲的上帝保佑的最佳證明吧?拜占庭為此深感震怒,但是他們連糾集一支軍隊也沒辦法,更何況是扭轉局面?逐漸地,拜占庭接受了這個現實,知道阿拉伯人將一直會是拜占庭帝國的新鄰居。由於武力不能改變現實,所以拜占庭善用外交兵器 - 錢財 - 來應付這個不時陷入內鬥的新鄰居。

拜占庭帝國看準時機,準備在適當的時候派軍回歸東方,收拾伊斯蘭世界。然而,西方的那些信奉天主教(異端!)的遠鄰,將會成為這一片土地的新勢力,為未來的一千年帶來深遠的影響。
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前世與今生:以巴和平的死結

蒙古入侵與伊斯蘭聖戰的變質